
400-123-4567
“耕读读书”活动是哲学系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创新尝试,也是教学经验成果创造性转化的探索。哲学系组织2020级本科生于2021年7月和2021年11月前往茂名市茂南区田园综合体开展两期“耕耘、学习、学习”劳动实践活动。 2021年,《“农学研”劳动课程建设与探索》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在广东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务农、读书、学习”实践团荣获“优秀团队”称号。
践行农耕文化,吸收自然知识
“工读研学”不是随意起的一个课程名称,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哲学系的人文情怀。本课程的名称最初是在哲学系党政联席会议上构思的。哲学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对如何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新路径提出了思考和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讲师之一、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表示:“劳动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加深对农民生计、农村社会、书本知识的了解。”通过体验劳动过程来劳动。” “农”是指参与农耕、社区、日常劳动实践; “读书”是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弘扬积极劳动价值观的经典文献; “研究”是指进行社会调查; “学”,就是认真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积极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价值观。哲学系以“耕、学、学”为理念,积极探索体现新时代劳动独特教育功能的实践模式,着力构建劳动理论、生产实践、劳动实践有机结合的体系。坚持专业教育,把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校。基于过程的综合教育体系。
农耕活动的安排蕴含着哲学系的深刻用意:希望劳动能够真正触动学生,启发他们对劳动背后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劳动基地,哲学系根据季节邀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安排农事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种菜种树、拔草松土、采摘水果等农事活动。在课程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劳动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涉及农业知识原理的生产性农业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农业生产的规律。在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丽青看来:“农耕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要知道它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有尊重和尊重”。对农业生产产生敬畏,真正有所收获。”
劳动实践让学生对农业生活有了新的体验:拔除杂草时与各种昆虫打交道,使用农具种植农作物等;它提供了了解自动化、科学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机会。学生不仅在劳动中学习农业知识和农耕技能,而且通过农耕实践改变了对劳动的看法。很多同学感叹,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劳动人民的不易。
哲学专业学生宋泽琪回忆,在活动中她感受到了技术老师所说的“土壤的智慧”。
哲学专业的方一凡也说:“这段时间的务农和读书,让我认识了这些伟大的村民。我认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中坚力量。”
除了农耕劳动实践,同学们还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搭起了窑炉烧鸡、烧烤,制作了自己的特色菜:水煮鱼、黄瓜、炸田螺……在工作之余享受着美味佳肴。一起。
开展社会调查,聆听地球脉搏
“耕读研”不仅是“耕”的劳动实践,更是“研”的实践——组织学生运用社会调研的方法,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生产生活状况,使他们能够对当代农村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
为了让同学们正确进行社会研究,吴重庆教授和陈一山博士向同学们介绍了农村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指导同学们制定入户访谈提纲,明确研究目标,掌握方法。以及访谈农民的注意事项。建议在实地考察时,从所见、所闻、所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多个角度捕捉不同来源的信息,然后及时总结,以便拓宽他们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了解。对情况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了研究方法和方法后,老师带领学生与当地村委会干部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整体了解。然后大家三四人一组进行实地走访和入户调查,对当地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最基本的经济入户调查:人口、劳动力、就业、子女教育、日常医疗、等或土地利用。对社会状况进行调查,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活动期间,每晚都会进行小组讨论和经验回顾活动。学生们有机会谈论今天的所见所闻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这种方法与在学校里简单的读书方法不同,学生也会觉得收获更大。而且,学生白天种田后,会结合农业知识,与农民交谈。这时候,他们的收获就会更大。”理解力会更加丰富。”吴重庆老师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入户调查中,教师会要求学生以客观的身份进行调查。首先,他们必须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克服语言障碍,获取客观数据。其次,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积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客观地反映数据的变化。王丽静副书记表示:“真正经历过农学社会调查过程的学生,会用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做一些评价,这也是学生需要的脚踏实地的精神。”
哲学专业学生姚凌宇回忆道:“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社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给村民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后果。田间老鼠增多、过度施肥导致土地碱化、农民自有土地减少等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
此外,据哲学系相关负责人介绍,哲学系正在准备编写两本参考教材,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劳动观及其论述。 “让学生从理论根源出发,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工读’和‘读’就是这种劳动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体系。”
懂农、学育人,获得前进的动力
劳动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改变人的知识、引导人的价值观的效果呢?这是哲学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最重视的问题。
秉承劳动育人的初衷,哲学系探索出既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思想特点,又发挥专业优势的劳动课程模式,最终采用“农耕”的形式。 、学习、学习”。 “我们希望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彼此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其次,要学会尊重人,尊重每一个普通劳动者; “第三,我们要把耕种和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带回来,学会热爱生活。”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在第一堂课结束时总结道。 。
“我们一起坐公交车的路上,没有太多交流,各自拿着手机行走。但接下来的几天明显不一样了。他们会在村里互相聊天,而不是看着走路时玩手机,甚至回来时在车上聊天,这都是吴重庆教授看到的“工图家”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明显变化。
逻辑专业学生何海布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自从这次活动之后,我体会到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亲密。他们就像我们的同学和朋友。和我们一起玩,和我们一起学习。”
哲学专业的学生姜梅朵也深受感动:“通过农业劳动和社会研究,我对农村、对农民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农村生活模式。研究和劳动让我带着哲学理论更加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劳动技能、农业知识、社会调查方法是学生从“农学研”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家国情怀,是“农耕、读书、读书”课程带给大家的精神体验。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普通农民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了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意义。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耕读学”劳动课程,一方面回归实践本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劳动现场,他们可以得到身体和意志的训练。另一方面,大学的劳动教育应区别于日常劳动习惯的培养或简单的体力劳动,真正达到使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目的,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并在大学生心目中投射出劳动人民的背景。
更都研究生学习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亲近大地,亲近彼此;亲近自然、亲近农民;步入社会、生活;他们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从人民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是哲学系“耕读教育”“劳动教书”初衷的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我现在有什么功德?我从来没有从事过种田种桑。”这次农耕和学习活动让我近距离接触了许久未见的大自然。那是我第一次拿起手锄头去地里除草,第一次用手指播下红红的玉米种子,第一次在木瓜地里尝到丰收的喜悦……我知道,我们日常的工作相对于真正的农业活动来说,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距离,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仍然感到疲惫和重复,但我仍然保持着劳动的“神圣感”:我个人理解仍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9个人。亿万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艰辛。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最终的归宿必然是回归地球。我们不能贬低农业劳动的意义,正如我们不能贬低每个人生存本身的意义一样。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务农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意味着千年传统的延续。
借此机会,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我,对当前社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有了切实的了解:农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单一的农业劳动生活方式。因为技术和资本,但同时,他们仍然面临着传统问题:住房保障、人伦风俗、生育问题仍然伴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传统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导致社会服务的失灵。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何弥合“数字鸿沟”和“基础设施鸿沟”,保存农村优秀传统基因,同时为农村注入现代发展的蓬勃动力,仍然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哲学系本科20年级学生 胡家豪
第一期“务农、读书、学习”期间,我们深入雅乡木塘村入户调查,了解粤西农村的真实情况。在为期五天的入户调查中,我关注了亚香村的教育问题。雅乡村面临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粤西雅香村的教育水平已经比西北很多贫困农村好得多。但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就需要加强教育作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雅香村只能提供3年的小学教育。三年级后,学生需要到镇上的小学接受教育。经过进一步了解,我总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三个原因:一是雅香村的经济条件不足以为居民提供完整的小学教育;二是雅香村的经济条件不足以为居民提供完整的小学教育;其次,亚香村学生基数较小,提供完整的初等教育需要较高的经济成本;第三,雅香村小学师资条件十分有限,年轻教师数量较少。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雅香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只有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然而,随着教育和学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村里很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报了很多城乡的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进入高中或大学。
教育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方长期努力。雅香村的教育问题受到经济发展和当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显示出该村的独特性。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农村问题的共性: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师资严重短缺等。这次研究让我对农村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关键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哲学系本科20年级学生 冯永婷
笔者在茂名市雅香村进行为期五天的村庄调查时发现:该村常住人口以青少年为主,儿童较多(平均5-7人/户),教育费用(学杂费)费用、食宿费等)数额较大;大多数青壮年在本村或本市打工,很少有外出打工的。 “大地艺术园”的建成,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给传统民俗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妇联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较高贡献,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比例下降——留守儿童大幅下降,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两联盟、五带头”乡村治理模式成效显着,村党支部建设、村民自治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田园综合体项目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村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G+”智慧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新管理方式试点推广,就业渠道拓宽。有效吸引了背井离乡的青壮年返乡创业就业,共同富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新水平。受新就业方式影响,职业技能熟练程度和时效性成为影响村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人均收入及其不稳定性同步增加,对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求增加。村民住房维护支出比重大、金额高,其次是食品支出。受疫情影响,恩惠支出有所下降。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投资和理财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经过这次考察,我切身体会了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中劳动实践的根本意义,深刻领会了基层群众和党员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意识坚定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研究解决中国现代化重大问题的决心和信念。
——哲学系本科20年级学生 姚璐
在这次农读研活动中,我们小组讨论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是渐进式的,需要先在某个村庄建设发展,然后逐步扩大影响其他村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村庄发展的不平衡。作为最早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村,雅香村发展势头较好。但远处村庄的房屋、相关设施建设以及村民的生活条件与雅香村还是有区别的。田园综合体的影响 礼和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只是部分地显现出来。为了让附近村庄发展起来,田园综合体需要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建设智慧乡村,实现经济效益、乡村发展和知名度的“双赢”,甚至是双赢。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带动了村庄的发展,有利于带动雅香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更多村民回村工作、生活提供了多种选择。对当地的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促进了村庄内部环境的优化,促进了村庄环境和村道的建设;从消极的角度看,田园综合体清除了村里的杂草,促进了村道的硬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村庄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老鼠等生活在草丛中的生物失去栖息地,进入村民家中生活繁衍。村民们不得不养猫,并投放老鼠药,防止老鼠破坏家里的物品。 。
综上所述,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幸福感。但也需要注重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团结。
——哲学系本科20年级学生 启灵 基础班强
为期一周的“务农、学习、学习”活动让我们在陌生的村庄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劳动方式。而这其中的“研究”,确实把我们带入了他们的世界。入户调查时,所有学生均分组,由当地导游带队,随机进入农户进行访谈调查。
陈家七口人,三代同堂。虽然这是我们一行人拜访的第一个家庭,但他们的热情好客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当他们得知我们的来访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详细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一家七口的热情好客的举止也让我们逐渐融入了这次谈话的气氛中。陈老师幽默风趣,让我们在谈话中逐渐放松下来。陈老师也很高兴,给我们泡了自己特制的茶,还从院子里摘了新鲜的桂圆和我们分享。三个弟弟妹妹都乖巧好学。两侧的墙上贴着各种奖项。参观过程中,陈家人不仅回答了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还谈了很多事情。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们是他们的骄傲和牵挂,更让人感动。他们努力的支柱。这次交流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亲子关系,也让团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
“务农、学习、学习”活动打破了我们对乡村的固有印象。中国新农村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感受到了祖国新时代的发展。除了研究成果之外,在为期一周的生活中,老师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增进了大家对彼此的了解,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这一切都将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
——哲学系20级本科生 傅莹
通过这次在艾乡村的调研,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点是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参与更多的实践,比如劳动实践、入户调查等。第二点,农民不容易——我们要记住这些辛劳的农民,为他们未来的幸福做出贡献。第三点,仰望星空,做梦——在象牙村,我终于看到了久违的星空,更加坚定了我的哲学理想。我永远不会忘记象牙村的星空,也不会忘记心中的梦想。回到城市我就看不到这样的星空了,但这片星空却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深处。
通过这些天在依乡村的调研和实践,我学会了敬畏和反思。敬畏自然,纯净人心;反思一下自己和心中的理想。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但现在,我可以更加坚定地前行,因为我心中的星光已经更加明亮了。
——哲学系本科20年级学生 唐百峰
经历了这次研究生的入户调查,我知道了什么是参与观察,什么是“在场”,什么是“共情”。我们要依托大的社会背景,体会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身心沉浸在情境中,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出薄弱而扎实的设想。我们在积极倾听农民声音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农民可能会认为我们是政府的,会告诉我们他们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和差距,但这往往会导致偏差。为了了解调查的真相,必须注意采访提问的态度和语气。我们平等、温暖,但不能高高在上、盲目、傲慢、不切实际。
实地参观考察田园综合体后,我也强烈认识到,每一项重大公共政策都是真正落实到群众身上,所以政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思想品质,提升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己,扬善抑恶,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哲学系本科20年级学生 姚凌宇
返回顶部